早申?晚申?隨機應變?一篇搞懂大學申請時機大作戰!
如果你是高三生 (或是家長),你大概已經發現:申請大學不只是寫作文、找推薦信,還有一個大哉問 : 到底要怎麼選擇什麼時候要送出申請?
美國大學提供的選項五花八門:Early Decision (ED)、Early Action (EA)、Restricted Early Action (REA/SCEA)、Regular Decision (RD)、Rolling Admissions。名字都差不多,但差別其實很大,會影響申請時間表、錄取機率,甚至財務補助。
我們把它拆開講,簡單明瞭。
Early Decision (ED):綁定款
想像一下:ED 就是舉手大喊 - 「這是我的夢幻學校!如果你錄取,我一定報到!」
怎麼運作:
通常 11 月 1 日前交件 (少數南部大學要求 10/15 前),12 月就會收到結果。
一旦被錄取,你就得立刻答應,並撤回所有其他申請。
為什麼吸引人:
錄取率通常比較高,因為學校喜歡知道你死心塌地。
如果被錄取,高三下學期壓力瞬間大幅下降,聖誕節都能開心過。
要小心:
沒辦法比較不同學校的財務補助方案,學校給什麼就是什麼。
你必須百分之百確定這是你的第一志願。
還有重點:所謂「加分」只對已經準備好、申請實力夠強的學生有效。招生官不會因為你早送就放水,他們只會把錄取機會留給那些準備到位、表現出真心承諾的學生,因為這能幫助學校提升「入學率」。
適合的人: 對某間學校愛到不行、財務上也能承擔的學生。
Early Action (EA):靈活的早鳥
EA 比較像是:「我有興趣,但我還想再看看。」
怎麼運作:
時間跟 ED 差不多,大多在 11 月 1 日前截止。
如果被錄取,你不用馬上決定,還能繼續申請其他學校、比較財務補助,直到春天再做最後選擇。
為什麼吸引人:
可以提早知道結果,但不用被綁死。
通常冬天就能拿到答案 (錄取、延後或拒絕)。
還能繼續保持選擇空間。
要注意:
和 ED 一樣,早申並不會神奇地讓你更具競爭力。真正的優勢還是留給那些已經很強、並能展現早早投入的學生。
適合的人: 想提早送出申請,但還不想立刻做承諾的學生。
Restricted Early Action (REA) / Single-Choice Early Action (SCEA):中間選項
這就比較複雜了。它不像 ED 會綁定,而是像 EA 一樣非綁定,但規矩更多:你只能選一所私立學校提前申請。像哈佛、耶魯、史丹佛常用這個模式。
怎麼運作:
你只能選一所頂尖學校提前申請,大多在 11 月 1 日前截止;12 月會有結果,但不用馬上答應。
為什麼吸引人:
能展現你對超頂尖學校的誠意。
還是保有最後決定權。
但:
你不能同時向其他私立大學早申。
錄取率的提升不像 ED 那麼明顯。
適合的人: 把目標放在常春藤或史丹佛等超難進的學校,想提前試一把,但又不想立刻被綁住的學生。
Regular Decision (RD):經典路線
這就是最傳統的申請方式,通常 1 月截止,3–4 月收到結果。
為什麼吸引人:
有最多的時間準備。高三成績、考試、作文都能再加強。
可以申請任意多的學校。
能比較所有的財務補助方案,再做選擇。
但:
錄取率通常比 ED/EA 低。
等待時間長,壓力可能更大。
適合的人: 需要用秋天時間把申請補強,或是不想急著做決定的學生。
Rolling Admissions:滾動式,越早越好
Rolling 的意思是「來一份審一份」,沒有固定的截止日。學校會一直收件,一直審核,直到名額滿為止。
為什麼吸引人:
幾週就可能拿到結果,不用等幾個月。
越早申請,錄取和獎學金機會越大。
至少可以先拿到一份錄取通知,安心許多。
但:
如果拖到春天才交件,名額可能早就滿了。
適合的人: 想先拿到保底選項、或者想快速拿到結果的學生。
那到底該怎麼選?
這樣想:
有夢校、立刻願意「嫁」的?選 ED (前提是財務無礙)。
想早點申請,但不想被綁死?選 EA。
目標是頂尖常春藤/史丹佛,願意遵守特別規矩?選 REA/SCEA。
想把成績、申請磨到最好再交?選 RD。
想快點拿到一個「Yes」當底氣?加一所 Rolling Admissions 學校。
記得:別相信「早申就保證錄取」的迷思。能不能加分,取決於你是否已經準備好,並且展現真誠的投入。學校喜歡早申的學生,是因為這代表你夠認真,而不是因為他們在送福利。
大部分學生的策略都是混搭:
夢校試一個 ED 或 EA。
再加上一批 RD。
最後放一個 Rolling Admissions 當保險。
最終,最好的申請計畫就是能平衡自信、財務、時間的那個。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,只有最適合你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