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–2026 國際學生完全攻略:Common App 入學申請指南

申請大學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,既興奮又可能讓人感到壓力山大。對許多國際學生而言,這不只是進入某所學校,更是開啟一段全新留學生活的大門。

但現實是:申請流程常常很複雜,尤其面對陌生的系統、申論文題材、多種截止日期,容易讓人無從下手。

這時候,Common Application (簡稱 Common App) 就派得上用場了。它的設計宗旨是:讓學生只用一份主申請,就能申請多所大學。但前提是你得知道如何完整操作。

這份指南會帶你逐步、自信地填寫 2025–2026 申請季的 Common App,並從國際學生的角度提醒你該準備哪些東西、避免哪些常見錯誤。


什麼是 Common App?

Common App 是一個線上平台,讓你僅用 一份申請,就能申請超過 1,000 所大學,涵蓋美國超過 250 所公立大學和許多私立學校,還有加拿大、日本、中國、部分歐洲學校也接受它。

注意:並不是每所學校都使用 Common App。例如:

  • 加州大學系統 (UC)、麻省理工 (MIT) 和喬治城大學 (Georgetown) 不使用 Common App

  • 有些學校即接受 Common App,也使用自家申請平台


Common App 什麼時候開放?

2025–2026 申請季的 Common App 會在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開放。大多數學校會在同月內更新他們的申請,不過有些學校可能會延後幾天。

但好消息是:很多學校的問題和申論題會連續幾年不變。這意味著:

  • 你可以在 8 月 1 日前就開始撰寫個人陳述 (personal statement);

  • 如果你打算申 Early Decision (ED) 或 Early Action (EA),那寫文時間更要提早;

  • 如果已知道補充文章 (supplemental prompts),也可以開始草擬,因為大多不會變動


常見的 Common App 截止日(只作參考,請務必查學校官網確認)

請務必確認每所學校的具體截止日期,以下是常見範例:

給國際學生:早點申請比較好 — 簽證、獎學金、資助流程可能需要更多時間。


申請前的準備|提早蒐集文件省時又有效

為什麼準備很重要?Common App 有一個「Common Application」頁籤,這部分的資料會送給所有學校,如果填錯,所有學校都會收到錯誤資訊。所以請先準備好以下資料再開始填:

必備文件(建議下載或掃描存檔)

  • 國三到高二的成績單原件+英文翻譯;

  • 如果國三在另一所學校,務必提前索取那段成績單;

  • 若 GPA 算法與美制不同,請問學校輔導老師平時如何對外報送;

  • 正式文件翻譯成英文時,記得保留翻譯者姓名與聯絡方式,以備查驗;

  • 高三課程清單,包含課程名稱與是否為榮譽課程 / AP / IB;

  • 標準化考試成績 (SAT/ACT),如果需要報送,注意是否該報最高分或全部分數;

  • 國際學生通常也要提供 TOEFL/IELTS/Duolingo 成績;

  • 護照 (用於姓名與文件核對);

  • 家庭與人口統計資料 (家長最高學歷等);
    獎項與表揚記錄 (獎項單位與時間);

  • 課外活動列表 (日期、每週時數、年度週數);

  • 若有紀律或出勤問題需說明,提前準備記錄;

  • 若有因疫情、健康或其他特殊情況受到影響,可留作「Additional Information」部分使用。


如何建立你的 Common App 帳號

  1. 進入 commonapp.org → 點選 “Apply” → “Start your application”。你也可以下載手機 App,但建議在 Google 文件或 Word 草擬寫作再貼上比較安全

  2. 選擇申請身份:新鮮人 (First-year) 或轉學生方式 (Transfer),務必選對

  3. 姓名請完全按照護照與成績單輸入,錯一個字都可能造成驗證問題

  4. 使用你會每天查看的專業電子郵件 (避免取綽號),密碼請妥善保存,畢業後仍需能找到;若需要也可提供家長或輔導老師以備緊急取回

  5. 確認出生日期、國籍與通訊地址;若搬家請記得更新

  6. 完成平台指南,熟悉介面中的五個主要頁籤

小提醒:長文章建議先在離線文件完成,閱讀與修改都方便,貼上後再確認格式是否正常。


Common App 的五大主頁籤及其功能

註冊帳號後,左側會看到五個頁籤:

  1. Dashboard (主控板)
    顯示申請狀態:截止日、提交進度,尚未加學校前是空白

  2. My Common Application (常規申請)
    包含:基本資料 (Profile)、家庭、教育背景、考試、課外活動、寫作、自選課程與成績等欄位,這些資料會寄送給所有學校

  3. My Colleges (我的學校)
    加入你想申請的學校,也可以在這查詢各校特有題目、補充文件、推薦要求與進度追蹤

  4. College Search (學校搜尋)
    搜尋並加入學校,可依考試政策、費用、地點、截止日做篩選

  5. Financial Aid Resources (財務資助資源)
    提供 CSS Profile、獎學金連結等協助資訊

小建議:你可以從任何頁面開始填,有些人先做 My Common Application,有些人先加入學校都行。只有標記 * 的欄位是必填,其他可依需求調整。


深入解析|My Common Application 分頁

這是所有學校都會看到的部分,請務必逐欄細心填寫。完成後會出現綠色勾勾。

個人資料 (Profile)

  • 個人資訊:姓名請與護照/成績單一致 (建議中文系、英文系、簽證一致);繁體中文名字也可輸入拼音,在 “Nickname” 欄位

  • 通訊地址:確保地址能接收郵件,若在國外短期居住,可提供家人地址以便收到重要郵件

  • 人口統計 / 語言:誠實回答性別、性向 (多項為選填);語言欄請列出所有語言能力,包含英文,即使不是母語,讓學校知道你的語言背景

  • 費用減免 (Fee Waiver):若有經濟需求,可諮詢輔導老師是否符合資格,需提供證明

家庭狀況 (Family)

  • 填寫你與誰同住 (選「Other」需簡述情況),保持中立客觀

  • 父母資訊:若某位父母過世或信息不明,也有選項處理

  • 兄弟姊妹:包含同父/異父/繼姊妹,若超過顯示欄位,可在 Additional Information 補充

  • 這些資料對申請特定獎助學金 (例如第一代、弱勢學生) 常有影響

教育背景 (Education)

  • 目前/最近就讀高中:使用搜尋工具連結學校名稱。若沒有,請問導師如何填報

  • 從前就讀學校:若轉學,填寫原因 (例如家庭搬遷、特殊課程) 且客觀簡明

  • 大學課程或雙聯課程 (Dual Enrollment):若修過大學課程,標註是否同時列入高中成績,若不是,後續可能需提供大學成績單

  • GPA:依你的學校計算方式填寫;若同時提供加權 (weighted) 與未加權 GPA,建議填加權 GPA;若學校格式不同,務必確認導師的建議

  • 高三課程:填寫與成績單一致課程名稱,選對學期 (上/下或全學年);若是 AP/IB 課程跨整年標為 “Full Year”

  • 獎項 (Honors):最多填 5 項,先以全國或校內重大獎項為主,其他可放 Additional Information

  • 社區組織:若參與非營利組織幫助學生,可填;否則留空

  • 未來計劃:簡短填你想申請的主修/職涯方向,每所學校都可以修改

考試 (Testing)

  • 多校正在走 test-optional 政策,但部分仍重視成績,你務必查清 My Colleges 中每校政策

  • 若自行填寫成績 (self-report),請準確輸入考試日期與分數,某些學校仍要求正式報送

  • 英語能力測驗 (TOEFL、IELTS、Duolingo):確認每所學校接受哪種考試、最低標準,以及成績有效期

活動 (Activities,最多 10 筆)

每項填寫建議:

  • 活動名稱:例如 “校隊排球 — 主攻手” (包含角色)

  • 職位/領導角色:例如 “隊長 (2023–24)”

  • 組織名稱:與官方一致

  • 活動類型:從下拉選單選最符合的

  • 說明 (最多 150 字元):動詞開頭、強調影響與量化成果,例:「帶領 12 名隊友進行速度訓練,提升勝率 30%」

  • 時間投入:如每週時數與每年週數,盡量精確

順序很重要,Common App 按你的順序顯示,請把最重要的放前面。若想讓清單項目更有力,可以參考兩個步驟,豐富你的課外活動清單

寫作 (Writing)

  • 選一個 Common App 的 Personal Statement (個人陳述) 題目離線撰寫,完稿再貼進平台;2025–2026 題目未變,可以參考但不必受限

  • 格式注意:貼上後請確認段落與換行是否完整,有時平台會自動去除格式

  • 若你還在構思題目,可參考撰寫 Personal Statement 的五個步驟

額外說明 (Additional Information)

  • 最多 300 字,不是第二篇自傳,而是補充背景:例如疫情影響、健康因素、額外獎項或活動。建議短而有力,寫具體細節,若需範例,可參考善用 Additional Info 的秘訣

  • 今年度,Common App 把「community disruption」改為 “challenges and circumstances (挑戰與情況)”,最多 250 字,可包括:

    • 無法安靜學習的環境

    • 網路或科技設備不足

    • 社區不穩 (暴動、罷課等)

    • 歧視
      家庭危機 (離婚、失業、健康問題)

    • 照顧家人或經濟負擔

    • 住房不穩、流離失所

    • 疾病、自然災害、戰爭等

舉例:協助家人看醫生、銀行、簽證面試,煮飯、清潔或翻譯;管理家庭財務;照顧生病親人/弟妹超過每週 4 小時;農場或田間工作;打工養家等,都可列入此部分。

課程與成績 (Courses & Grades)

  • 如果學校要求自填課程與成績,你需要逐學期輸入所有年份的課程及成績 (或學年總成績);請準備成績單,有時非常耗時,務必確認學校希望收到的是中期成績或最後成績


添加與管理「My Colleges」

  1. 申請前請深入研究哪些學校值得你申請;這有助於打造合適的學校清單

  2. 在 College Search 中依考試政策、費用、主修、地點等做篩選並加入學校

  3. 承認校名和所在地仔細核對,例如 “University of Miami” 和 “Miami University” 是不同學校

  4. 加入後至 My Colleges → 點選學校名稱查看細節 (補充文章、推薦信要求、費用、考試政策等),當欄位完成會出現綠勾勾

策略建議:盡早加入學校,因部分補充文章需要你填主修或回答短題才能顯示,盡早填可爭取更多撰寫時間;若想節省時間,可看看如何用最少時間搞定補充文章,還能讓自己脫穎而出


推薦信、FERPA 及升學平台操作

FERPA (學生教育權利與隱私法案)

  • 在邀請推薦人前必須先填寫 FERPA Release Authorization;你會被問是否放棄查看推薦信的權利 (大多數申請者都選放棄,因為能提高推薦信可信度);此設定對所有學校適用

邀請推薦人

  • 在 My Colleges 裡查看每校要求的推薦信數量 (如老師推薦、輔導員推薦、其他推薦)

  • 一位老師的推薦信可以送給多所學校,依最多需求學校決定你需要幾封

  • 若你的學校使用 Naviance 或類似系統,務必跟隨校方流程,有時推薦人必須透過那套系統接受邀請

  • 填入推薦人資料後,Common App 會自動發送邀請信,但你先應面對面或書面請求推薦人是否願意幫你

時機建議:建議至少提前 4–6 週邀請,並提供推薦人「資料包」,包括:成績單、活動清單、個人自傳稿 (若完成)、未來主修方向、截止日期,以及你想他們強調的重點。


提交、追蹤與提交後注意事項

提交前檢查清單:

  • 各校需填寫欄位已顯示綠色勾勾

  • 已完成 FERPA 且推薦人邀請已成功寄出

  • 自傳與補充文章都貼上並確認格式無誤

  • 有需要的支持文件 (如作品集或成績自填) 已上傳

  • 已支付申請費用或獲得減免

提交後:

  • 留意 Common App Dashboard 和各校的申請系統郵件,有些學校會要求你創建獨立申請帳號,務必持續追蹤獎助學金、住宿申請相關訊息

  • 注意保持高三成績,學校可能因成績下滑而撤銷錄取通知


如有任何疑問、需要人幫你校稿或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,隨時歡迎聯絡原力留學教育,我們很樂意幫助你!

Next
Next

為什麼「寫大綱」是你寫出超強大學申請作文的秘密武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