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「寫大綱」是你寫出超強大學申請作文的秘密武器
如果你正在申請國外的大學,尤其是美國的大學,那麼個人陳述 (personal statement) 和補充短文 (supplemental essays) 真的非常重要。這些不只是作文功課,而是你向大學展示你是誰的機會,讓他們看到成績單背後的你,還有你為什麼適合成為校園的一份子。
所以老實說:不能亂寫。你需要一個計畫。而這時,「寫大綱」就派上用場了!而且它真的比你想像中有用 (也沒那麼無聊)。
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寫大綱這麼重要,還有它怎麼能讓整個寫作過程簡單又省心。
1. 寫大綱能救你脫離「不知道在寫什麼」的窘境
你的個人陳述字數上限是 650 字,大多數補充短文更短 (大概 150~300 字左右)。這麼少的篇幅,如果沒有事先規劃,很容易寫到離題、講了一堆沒頭沒尾的故事,或是花 300 字鋪陳,卻還沒切入重點。
有大綱,你會先把方向想清楚。它可以幫助你:
✅ 抓住你想表達的主軸
✅ 決定哪些故事或片段可以撐起這個主題
✅ 避免寫太多沒意義的細節
那要怎麼知道你的作文該用什麼架構呢?
先問自己這個問題:你有沒有經歷過一個真正影響你的重大挑戰或人生轉折?
如果有,那你可以選擇寫敘事型的文章(一個清楚的故事主軸)。
如果沒有 (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超戲劇化的人生),沒關係!你可以寫主題式的文章(用幾個小場景串出一個共同的主題)。
敘事型大綱 (簡單說就是「我經歷了什麼,然後成長了」):
發生了什麼挑戰?
這件事怎麼影響了你?(心理上、情感上或行為上)
你做了什麼去應對?
你學到了什麼?
到現在這件事還對你有什麼意義?
主題式大綱 (也就是「這些小事拼湊出我這個人」):
想想幾個代表你的片段、興趣或小怪癖
找出它們共同的主題(某個價值觀、理念或身份)
計劃每個小故事怎麼支持這個主題
舉個例子:
你喜歡的五種超奇怪零食 → 每一種都代表你文化背景或性格的一面
你最亂的播放清單裡的七首歌 → 每首都反映你某一段成長或經歷
不管選哪種寫法,大綱都能幫助你選對方向,堅持到底。
2. 幫助你聚焦在大學真正想知道的事情
先說清楚:大學並不想看你做過的所有事情,也不是在找一篇你人生的自傳。
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:
是什麼塑造了你?
你在乎什麼?
你能為校園社群帶來什麼?
一個很簡單又實用的方法是做個「價值觀小練習」(Values Exercise)。不確定怎麼做可以問我。
當你選好 1~2 個重要的價值觀 (像是好奇心、韌性、獨立、自我成長等等),你的作文就應該圍繞它們寫。大綱的每一個段落或故事片段,都應該和這些價值觀有關。
這樣一來,你的作文不會像雜誌一樣什麼都講一點,而是有清楚、有力的重點。
3. 拯救你脫離無限重寫 (和情緒崩潰)
空白頁真的很可怕。但如果你事先已經列好:開頭要寫什麼、主要場景有哪些、最後想留給讀者什麼感覺,那寫起來就像「填色」一樣簡單,不會像「從零畫一張畫」那麼痛苦。
額外加分:大綱也能幫你避免「完了,寫錯重點」的窘境。你不會寫完第一稿才發現:嗯,這完全不是我想表達的意思。
4. 幫助你用自己的語氣說故事
最好的作文,讀起來就像一個真實的人在說話。不是一個硬湊詞藻、試圖讓招生官「覺得我很聰明」的機器人。
但要表現出自然的自己,其實也需要一點思考。大綱能幫你規劃:
你想讓讀者感受到什麼情緒?
哪一個片段最能代表「真實的你」?
哪裡可以放一點幽默、脆弱、或者深入的反思?
在開始寫之前,問問自己:讀完這篇作文後,我希望他們記得我什麼?
讓這個答案來指導你整篇文章的語氣和方向。
5. 補充短文也需要大綱 = 更省時、更有力
個人陳述是你的「大故事」,而補充短文就像一系列「小故事」。但這些小故事篇幅很短(大多只有 150~300 字),而且題目通常很直接,比如:
為什麼你想申請這間大學?
請描述你參與的一個社群
你對哪個學術領域最感興趣?
這種時候,「精簡有效」才是王道。不要廢話、不用套模板,寫出真正有意義的內容才是重點。
這裡是一個好用的「Why Us?」3 步驟大綱:
我喜歡這所學校,因為 ...
(講一個具體的課程、教授、資源、活動或理念)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...
(連結到你的興趣、背景、經歷或未來目標)我會怎麼行動 ...
(說說你將來在校園裡會怎麼參與、成長、回饋)
每一篇補充短文都可以這樣快速大綱 → 有邏輯、又有深度。
寫大綱 = 少混亂,多效率,作文更強大!
也許寫大綱不是最華麗的步驟,但它絕對是最聰明的第二步 (第一步是「發想」,可以先看看這一篇文章)。
它能幫助你:
寫得更快
重點更清楚
少改草稿
更像真實的自己
寫出真正重要的內容
不管是主文還是補充短文,從寫大綱開始,一切都更順、更有意義。所以,別跳過這個步驟。先搭骨架,再蓋房子。 你有重要的故事要說:寫大綱,幫你好好把它說出來。